此次会议聚焦于校园内学生电动车的回收议题,校方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淘汰所有学生自备电动车,转而推广共享单车作为替代方案。然而,该决定并未获得学生们的普遍支持,主要反对声音集中在回收补偿价格偏低,让学生感觉不公,以及共享单车数量不足——根据校方提出的6:1比例,当前校内拥有超过16000辆电动车,而共享电动车仅配置了2000多辆,显然供不应求。
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由于校方设定的线下电动车上牌截止日期为8月31日,这个时间点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显得极为紧迫,特别是考虑到许多学生尚未返校,新生更是完全错过上牌时机。因此,车牌成为了学生们保留电动车的关键,其稀缺性直接导致校内出现了车牌的非法交易市场,部分车牌价格甚至超越了二手电动车的价值,令人咋舌。
一位武汉大学新生表示,尽管自己半个月前刚购入电动车并不愿被回收,但仍尝试从校方政策意图出发理解这一决定,认为学校意在推广共享电动车而非全面禁止。他期望学校能给出“五到十年”的过渡期,避免强制回收个人电动车。
然而,也有学生担忧,一旦政策启动,可能会逐步收紧,最终导致个人电动车全面禁行。他们指出,虽然目前共享电动车价格看似低廉,但一旦缺乏竞争,价格上调将难以避免。
听完会议录音后,笔者认为,校方的策略似乎采用了“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既知实施难度大,又似乎对学生群体持有一定的操控预期。同时,这也引发了关于校方此举是为了维护校园秩序还是存在其他利益驱动的质疑。